当前位置:首页>视听动态

创作谈丨《家里家外》导演杨科南:对竖屏美学的探索

  • 发布日期:2025-04-17

4月16日,《中国艺术报》刊发网络微短剧《家里家外》导演杨科南的创作谈《<家里家外>的竖屏美学探索》。该文系《中国艺术报》记者陈思静根据杨科南在《家里家外》暨网络微短剧高质量发展研讨会上的发言整理。

《家里家外》立项之初,我就抑制不住兴奋。我出生于1991年,在厂区大院里长大,对上世纪八九十年代有着特殊的情感羁绊。我是贵州人,成长于西南地区语言文化环境中,小时候和爷爷看过很多川渝地区方言影视作品,剧中很多角色和台词至今仍然历历在目,这些都和《家里家外》的创作方向非常契合,让我对拍摄这部剧充满期待。《家里家外》无论是温暖治愈的风格,还是纯方言的呈现方式,对于短剧品类而言都是创新,这意味着我们面临着很大挑战。

“一家人要整整齐齐,越来越好。”这是我们对这部作品风格调性的定位,美好、明媚和轻快。秉持着这样的创作基调,团队迅速投入工作。该剧筹备期约两周,拍摄周期17天,相较常规短剧,充裕的时间为我们提供了广阔的创作空间。


在场景布置方面,我们跑遍成都,从年代性、地域性和竖屏美学三个要素出发进行筹备和创作。在年代感的营造上,一切以真实年代为依据。全剧16个内景,细分可达30个,外景皆选择保留至今的真实场景。如在老厂区居民区的红砖墙院子、青龙电影院、石坡子街等,真实还原了那个年代的风貌。置景和道具同样追求精细还原,比如医院走廊的“二简字”“祝您健康”、玻璃绳编织的图形钥匙串,还有灯光的布置,以真实逻辑还原每一个细节。屋内家具陈设不仅要美观,更要符合使用和布置逻辑,力求让角色活动时有生活痕迹,增强真实感。虽然是短剧,但团队也尽力向精品电视剧的标准看齐。


除了剧情重点提及的年代物件,剧中每个场景的细节都精心打磨。比如女儿陈爽床头的海报和剪贴画,在故事推进到女排夺冠后增加了郎平和队友们捧杯的内容;在房管处办公室的戏份中,桌上资料皆是真实手写;蛋烘糕摊位会根据年代不同调整菜品丰富度;陈海清购买的冰箱,外包装根据年代特点专门做了磨损处理。这些细节在短剧快节奏叙事里难以一一呈现,却增强了演员和工作人员的信念感。


部分场景我们根据拍摄需求做了一些调整。比如主角一家的院子和内景并非同一地点。红砖墙的院子虽是那个年代留下来的,但实地并无两室一厅带阳台的房子。我们找到另一个房屋进行改造,并通过调整墙上的腰线高度,从镜头视觉上还原真实感。


地域性方面,我们深入挖掘川渝地区特色。红砖楼院子、建在山坡上的居民区、独特的廊道结构和充沛的植被,尽显川渝地貌特点。剧中,蔡晓艳母女舞狮的狮头,四川是以北派为主,观感更凶一些,但为符合剧情情节的呈现,我更想要红色基调的南派舞狮,美术老师查阅了很多资料,确定那个时候四川虽然少但也有南派舞狮,我们才放心使用了红色狮头。还有麻圆、蛋烘糕、香肠、腊肉、竹椅,以及丁丁糖的叫卖声,都展现出浓郁的川渝特色。


竖屏呈现一直是我们研究的重要课题。我最早也有一个适应期,总觉得人的习惯就是横屏视角,但短剧几乎都是通过手机观看,竖屏必然有其独特的呈现方式。早期竖屏在呈现人物状态和情绪上优势明显,但在人物和场景融合、中景全景镜头的叙事功能上存在不足。我从电影海报中获得启发,借鉴海报的竖屏构图,探索人物和场景结合的叙事方式。剧中,红砖墙、楼梯、坡道等具有纵向空间结构的场景,十分适合竖屏呈现。在人物呈现上,中景、小全景拍摄时,将人物主体置于画面中间偏上的位置,这与我们观看手机的视觉重心相符合。上半部分还会考虑加入墙体元素,下半部分则通过前景增强空间层次感,还常利用窗体、门框进行二次构图,丰富画面。此外,我们摒弃了短剧常用的大量近景镜头,刻意采用交代人物关系的中景镜头。因为该剧聚焦家庭和年代,更“松”的景别能更好地展现环境特点,也更有利于体现家人之间的关系和感情的流动。


为增强该剧的生活感和沉浸感,我们在实际拍摄中更注重两方面:原汁原味的方言呈现和更真实的角色表演状态。


值得一提的是,为确保四川方言真实度,我们对剧本进行了逐字逐句的四川方言翻译,翻译顾问为普通话台词加入大量俚语俗语,在接地气的同时做到信达雅。现场走戏时,还会和演员再次进行讨论。为便于全体观众理解,台词采用能以普通话逻辑理解的川渝本地表达。对于字幕的呈现,能理解的就音译,有点难懂的用普通话意译。


在演员状态的真实感和生活感方面,我要求演员动起来、说起来和松下来,即在场景中边做事边说台词,增加碎词,保持松弛的状态。在拍摄时,当台词和戏份已经演完了,我会故意晚一点喊停,捕捉演员的即兴发挥,这也增加了生活感和趣味感。


由于诸多创新元素,开拍前大家压力很大,编剧问我有没有信心,我说我不一定有信心能收获到很好的市场反馈,但有十足的信心能拍出自己喜爱的作品。最终,《家里家外》得到了这么多观众的喜爱,真的非常惊喜。通过我们的努力,将故事里的美好传达给了观众,而观众的反馈又将这份美好传递回来,我觉得这是作品里的情怀所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