促进微短剧高质量发展
媒体深度融合推动了媒介业态的升级迭代,引爆了网络视听文艺的多样性表达。在全媒体传播格局下,微短剧犹如一匹黑马,驰骋在新大众文艺的原野上。
微短剧极具创造性和创新性,是短视频业态向审美叙事阶段发展的必然产物,也是长视频平台面对新型视听消费业态的战略选择。微短剧作为融合叙事形态是长、短视频平台相互赋能彼此奔赴的对话。微短剧本质上来源于人民群众的视听表达愿望,是为人民的艺术,也是服务于人民的创作,是新大众文艺重要的视听形态之一。
微短剧如扎根大地的草木,伴随中国媒介技术的日新月异以及媒体深度融合而生,它正在与长视频共同构筑网络视听文艺高低相和、长短互融、错落有致的内容生态。据统计,截至2024年6月,我国微短剧用户规模达5.76亿,占整体网民的52.4%。
微短剧沿袭短视频赋能千行百业的业态特点,以故事性虚构的讲述方式构建社会日常生活的视听化表达矩阵,形成了“微短剧+”的开发特点。比如,微短剧《一梦枕星河》《超越吧!阿娟》《重回永乐大典》等聚焦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时代表达,以苏扇、舞狮等非遗元素和经典文化符号构建了历史记忆的青春对话;《夫妻的春节》《大过年的》《阳光灿烂时》等剧则主打时下热议的催婚、求职、中年危机等情感话题;《大力村超人》《有种味道叫清溪》《乡途花开缓缓归》等剧以青年返乡创业为题来展现乡村振兴中年轻人有所为;《天涯小娘惹》《东坡先生赶考记》《公主请回家》等剧联动了地方文旅,在纵情山水间蕴含着中华文化情怀;《中国神话》《三星堆》《山海奇镜之劈波斩浪》等以奇幻之笔开启中国故事的传奇微叙事之旅。
行业的发展呼唤精品,如同蹒跚学步的孩子度过“叛逆期”将迎来成熟期,微短剧正在精品化发展的路上寻路,探索从“情绪价值”到“情感价值”到“情怀价值”的升级迭代路径。在构建主流话语、坚守主流舆论阵地方面,微短剧也发挥了文艺轻骑兵的作用。比如,《故事新编》用《飞天》《盛世琴音》《黄风岭传奇》《神仙游》《奶奶的AI》5个故事,阐述了新中国成立75周年的主题,引发用户情感共鸣,以小见大,凝聚了爱国之情。像《赵小姐的日记》《我在长征路上开超市》《这世间如你所愿》等剧,以别具一格的叙事形式带动了青年用户的情感共鸣,形成主旋律微短剧跨代际的精神对话。
同时,微短剧也成为大小屏融合互动的黏合剂。中央广播电视总台发布2025年短剧精品“岁月流金”“唐宋风华”“热血河山”“都市遨游”“秘境生灵”“山水家园”“超级工程”“IP联动”共八大系列。湖南卫视、东方卫视、浙江卫视等在2024年开辟了微短剧时段。根据中国视听大数据统计,截至2024年11月,已有30余部微短剧在全国省级卫视播出。2025年春节期间,抖音与东方卫视共同策划了喜剧春晚《欢剧喜乐会》,利用脱口秀、歌舞秀等艺术形式,重新演绎《大话大话西游》《河豚小姐》等剧,打通了大小屏之间的壁垒,实现了长短视听的双向赋能。
微短剧行业的蓬勃发展,对社会就业发挥重要作用。微短剧的创作主体较为多元,有网络博主,有深耕短视频电商的达人,也有经验丰富的平台机构,还有众多转型的传统影视企业。据《2024微短剧行业生态洞察报告》,2024年,我国微短剧行业直接就业岗位约为21.9万个,间接带动就业岗位约42.8万个,总计带动约64.7万个就业机会。对于许多影视专业的毕业生来说,微短剧行业为他们提供了广阔的就业空间和职业发展平台。
当前,微短剧创作还存在很多问题,像擦边球、一窝蜂等不良的创作风气严重制约微短剧的健康发展,资本裹挟视听创作的风险依然存在。这些问题亟待解决。规范微短剧创作,加强微短剧管理,建设微短剧评价体系,探索微短剧产业路径,促进微短剧高质量发展,扩大其传播影响力都是摆在我们眼前的课题。
微短剧作为新大众文艺的视听形态,以其独特的艺术魅力和广泛的社会影响力,正在成为推动文化繁荣、助力社会进步的重要力量。我们相信,在监管部门、网络平台、制作机构等多方主体的共同努力下,微短剧必将穿越荆棘,走向视听审美之路,在文化强国建设中发挥微而不弱的力量。
(赵晖 作者系中国传媒大学戏剧影视学院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