易伟平:2024年视听艺术创作中AI工具应用的新发展
人工智能工具在视听艺术创作领域的应用并不是一个新现象。在过去十数年里,人工智能工具已深度渗入项目决策、素材采集、内容加工、质量控制、宣传发行等视听艺术创作全流程。随着2024年生成式人工智能的发展,Sora模型等标志性产品的推出,让人们看到了创新发展人工智能新质生产力在推动视听艺术精品创作上的巨大潜力,同时也应对其所带来的挑战保持关注。
一
2024年AI赋能视听艺术创作的新动向
2024年,AI文生视频模型出现,总台央视频上线AI频道,首部AI全流程微短剧《中国神话》播出,AI爱芒导演亮相湖南卫视芒果TV真人秀《我们仨》……这些创新发展新质生产力、探索文化与科技交融的最新实践,成为全年广电视听行业内外被热议的话题。2024年,AI赋能视听艺术创作的新动向主要有以下三个方面。
1. 全流程AI创作的系统探索。2024年,中央广电总台推出《千秋诗颂》《中国神话》《AI看典籍》等全流程AI作品,集中展示了AI在文生视频、动画制作、画面剪辑和音效生成等方面的综合应用。以国内首部AI全流程短剧《中国神话》为例,其将庞大中国神话叙事转化为生动视觉呈现,美术、分镜、视频、配音、配乐全部由AI完成。首先,AI大模型做“编剧”,将创意描述转化为剧本,并进一步细化为分镜头脚本;后通过每个镜头数十次打磨,引导“AI美术师”生成关键帧图片,与“AI后期导演”大模型反复沟通动态效果,通过对运动幅度、运镜效果的多次拍摄,完成动态画面制作;再搭配与“AI音效师”大模型联合创作的音乐音效、与“AI配音员”大模型合作配音,一部AI全流程微短剧就此诞生。
2. 技术与艺术的融合度进一步提高
二
对视听艺术创作中AI应用的反思
在积极运用AI新技术打造视听艺术作品的同时,也应清醒认识其存在的问题和局限,以及它可能带来的风险和挑战。
1. AI生成作品与精品标准还存在较大差距。对去年推出的全流程AI作品,有观众表示,AI制作出的故事情节、画面细节、过渡转场等方面,跟优质动画相比,仍有些许“机器痕迹”,比如AI动画存在背景模糊、人物动作连贯性不足等问题。这说明,我国自主研发的视频生成模型还存在较大发展空间。在技术应用的初期,还应充分发挥创作者的主观能动,为内容质量把关。
2. AI文生视频中的中华历史文化内容对国家文化安全带来新挑战。很多创作者反映,在利用AI生成与中国历史文化相关的视频内容时,经常会出现错误。比如由于缺乏细节上的考据与还原,中国传统纹样、道具等在数字转化过程中往往存在大量形式谬误。当前全球通用的大模型数据训练集里,中文语料仅占1.3%,中国特色明显不足。尤其是在处理中国历史和文化题材时,可能会因为算法的局限性而产生误导性信息。因此,应坚持原创性研究,推动我国自主通用人工智能的发展;同时,重视“国风”数字资产建设,推动传统文化高质量传承,在数字时代发展中华美学。
3. 创作者的AI技术素养亟待提高。在AI技术应用中趋利避害,核心是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AIGC对影视创作者提出了更高要求,集中体现在六大能力:一是精准选择与运用AI工具;二是拟定专业有效的提示词;三是对生成内容的筛选甄别能力,避免低级错误;四是修整编辑AI生成画面问题;五是深度理解作品,全面把控主题、风格与内容;六是依托综合素养,融合专业知识、通识涵养、审美水平与想象力,主导创作。建议针对该问题对视听艺术创作者加强有组织、系统性的培训。
4. 对涉及AI视听创作的一些关键问题开展前瞻性研究。2025年初“DeepSeek”的推出所引发的轰动,让我们看到“涌现”效应在AI技术发展中的反映。AI技术可能发生的不能被准确预知的革命性迭代,将对视听艺术创作产生巨大影响。因此,应加强对相关问题的前瞻性研究。比如,关于创意和原创性方面的讨论。一方面,AI生成内容可能缺乏人类创作者的深度思考和情感投入,导致内容缺乏深度和人文关怀。另一方面,如何界定AI作品的原创性和权利归属,如何确保AI生成内容符合道德伦理标准,需要明确的法律和伦理指导。此外,AI技术安全性问题,包括数据隐私保护和防止滥用AI技术,也需要被重视。管理部门应建立健全法律法规和技术标准,以规范AI技术在视听艺术创作中的应用和发展。与之配套的公众教育也非常重要,提高公众对AI技术的认识和理解,有助于形成对AI技术应用的合理预期和接受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