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人,我在外面流浪很久了......”
玉壶妹妹《逃出大英博物馆》

  • 来源:中国网络视听节目服务协会公众号
  • 发布日期:2023-09-14

近期,被英国《泰晤士报》形容为“国家耻辱”的大英博物馆失窃丑闻,引发全球关注,也加速了文物原籍国对流失文物的追索。央视记者徐德智在联合国的犀利提问,或许代表了全体国人的心声:大英博物馆被曝丢了2000多件文物,既然管不好,那是否应该还给文物来源国?

在社交媒体上,“请大英博物馆无偿归还中国文物”的话题持续引发热议。在此背景下,加持“家国情怀”的网络微短剧《逃出大英博物馆》彻底出圈,一句“家人,我在外面流浪了好久好久”让网友们集体破防。9月5日,该剧第三集迎来大结局。有网友看后动情地写下:瑰葭路=归家路,总有一天,流落在外的中国文物,会风风光光,堂堂正正地回家!

《逃出大英博物馆》现象级出圈,引发官媒点赞,掀起网络自媒体二创热潮的同时,对影视剧产业重新审视微短剧产品制播模式和发展前景,是一次积极的触动。


《逃出大英博物馆》蕴含的家国情怀:“玉壶”妹妹的最佳归属是故土 


2023年1月,网友“有理言之”在留学生博主“何香蓓Betty”在抖音发布的参访大英博物馆的视频评论区留言,提议拍摄一部“各个文物拟人化复苏过来逃离大英博物馆回家过年”的动画。自媒体博主煎饼果仔和夏天妹妹受此启发,产生了拍摄大英博物馆中国文物回家主题微短剧的创作灵感。

《逃出大英博物馆》共三集,每集不到10分钟,创作者赋予中华缠枝纹薄胎玉壶以人格化,讲述了中华缠枝纹薄胎玉壶化身玉壶妹妹,在中国记者李永安帮助下出逃寻乡的故事。主创团队通过短小精炼的微短剧,表达了国人参观海外流失文物的心情,初见文物的民族自豪感,深入参观后的悲愤与心痛,以及国人对海外流失文物的态度,“如果文物会说话,如果思念有声音,剧中的那句‘回国’一定是共同的呼唤。这次创作是承诺,也是自媒体人的热忱,更是中国人骨子里的争口气!”


为何选择中华缠枝纹薄胎玉壶作为主角?据主创团队介绍,很多文物的介绍、图片寥寥无几。“‘小玉壶’原型并非古文物,它是由江苏省非物质文化遗产(苏州玉雕)代表性传承人俞挺于2011年创作,2017年被大英博物馆购藏。来路和年代最清晰,她是‘清清白白’的,记得回家的路。”

剧中,“小玉壶”为什么郑重强调自己是“盏”?


中国的量词有很多,英语很难翻译。在遥远的异国他乡,很少有人了解中国文物细腻而灿烂的背景,更无从记住那些“刻在心底的名字”……“小玉壶”用“盏”来强调自己,唤起大家的记忆。

“小玉壶”为何总是强调“家人”?


黑眼睛、黄皮肤,家人就是血脉相连的人。流失在海外的每一件中国文物,也是最亲的家人,承载着泱泱华夏的文明故事。比如大英博物馆里还有件文物是北宋磁州窑“家国永安”题记瓷枕。四个字寄托着人们对国泰民安的美好祈愿,可能只有中国人才懂,而男主角的名字也是来自于此。

《逃出大英博物馆》引发广泛关注和对影视剧产业的积极触动


据犀牛娱乐数据,《逃出大英博物馆》上线两集,截至发稿,在抖音分别获赞804.6万和591.2万,B站每集视频播放量达500万+,带动全网热议 #请大英博物馆无偿归还中国文物# 的热搜话题,引发央视网、新华日报等官媒纷纷下场点赞。

9月3日,CCTV6点评此事后又把 #六公主谈逃出大英博物馆火出圈# 带上微博热一。9月5日上线的第三集·大结局里,壶妹逃回家乡博物馆给“亲友”们带话众文物齐喊“家国永安”的场面又哭麻了大片网友。

“没有一个中国人能笑着走出大英博物馆”,《逃出大英博物馆》连同该事件带动了全网很多自媒体站出来发声,“请把所有通过非正规渠道获取的中国文物无偿归还中国”。据中国文物协会统计,自鸦片战争至今,共有超过1000万件中国文物流失海外。大英博物馆约2.3万件中国文物很多都来自侵略战争的掠夺,而这种提议,在国际社会上都是广受支持的。

《逃出大英博物馆》的爆款密码离不开“家国情怀”。该剧对文物回家的召唤,还带动了全网用户“二创”。抖音创作者“香香的香香”受其启发创作了漂泊在外、满身泥泞的“文物思乡”视频,置顶作品获超77.2万赞;DIY博主“老板罗成”用蛋糕复刻了现存大英博物馆的元代青花云龙纹梅瓶,响应归还号召的该抖音视频获超62.9万赞。


《逃出大英博物馆》的爆火以及自媒体掀起的二创热潮,在唤起国人记忆,呼唤文物回家的同时,网络微短剧制作周期短、紧跟热点的制播属性,也可能会触动影视剧产业在探索深耕微短剧产品在内容制作、人才培养贮备、变现模式等方面展开积极尝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