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复兴印迹|非洲粮仓的中国方案》今日上线 中国方案解决非洲“三农”问题
庆祝“一带一路”倡议提出十周年,由国家广播电视总局、国家文物局指导,芒果TV、人民日报视频客户端联合出品的《复兴印迹》系列微纪录片第二集《非洲粮仓的中国方案》,于11月22日上线热播。
非洲,在拉丁语里的意思是“被太阳灼烧的地方”,长久以来和“灾荒”与“饥饿”相伴,粮食安全一直是最迫切的问题。
2000年,时任埃塞俄比亚总理梅莱斯·泽纳维向中国发出邀请,一批又一批的中国农业专家奔赴非洲大陆,在埃塞俄比亚的田间地头开展农业职业教育,一走就是20多年。不但培养了几万名学生,还填补了埃塞俄比耶农业职业教育历史上的空白,并根据埃塞俄比亚的实际情况,耗时6年编撰了13本教材,这对埃塞俄比亚农业发展具有里程碑意义。
在非洲中部的布隆迪,这里的农耕文化和中国高度相似,中国发展农业摆脱贫困的经验对拥有90%的农业人口的布隆迪具有巨大的吸引力。中国农业专家们受邀走进布隆迪的14个省,建立36个示范村,推行水稻种植技术,产量迅速提高三四倍,布隆迪总统为此亲自向中国专家组颁发功勋证书。
而在非洲东南部的津巴布韦,作为非洲重要的粮食生产基地,这里耕地很多,但大多数地区生产条件落后,基础设施脆弱,严重阻碍当地发展。中国援津专家组到来后决定用中国成功的扶贫模式,建立“中津农业合作示范村”,帮助当地村民提高农作物种植技术,探索脱贫发展之路。中国经验的落户,效果很快显现,如今的津巴布韦不仅补上粮食缺口,还准备进行粮食出口。
从埃塞俄比亚到布隆迪再到津巴布韦,中国人的“种地基因”深深镌刻在非洲的土地上。在“一带一路”建设中,中国不仅把农业技术输送到非洲各国,提供输华产品“绿色通道”,还用中国脱贫、减贫的经验方案打造出一座座“非洲粮仓”。这些努力的背后,饱含着中国对仓满实廪的美好愿景,是中国对同在一个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各国人民发自内心的善意和愿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