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纪录片在文化传播中的实践进路
6月7日,由中国网络视听节目服务协会与中国人民大学新闻学院联合主办的“打造网络精品,焕发文化力量”系列创作分享活动第1期“见‘微’知著——微纪录片在文化传播中的实践进路”在中国人民大学成功举办。
以下为活动上半场观点集锦:
《了不起的村落》执行制片人 导演 陈傲
一、为何要做《了不起的村落》?
因为中国社会是具有乡土性的,我们要想了解中国文化,就要进入到这些村落来看看,所以我们要“存档”100个东方村落。
二、怎么去做正能量的东西?
我们有一个定位:做东方文化的探索者。所有题材都会围绕着东方的文化。我们认为东方文化是与生俱来的一种骄傲。
如何做到让年轻人喜欢这种传统题材,那就是年轻化的表达。四个新思维模式:新视听、新视角、新故事和新知识点。
新视听,这是传递的重要标志,我们会用视听语言打造产品,比如《了不起的村落》是用电影的操作设备和手法,让纪录片呈现全新的观感。同时我们也放弃了传统纪录片150分钟的长度,我们要做15分钟左右的片子,进行碎片化的传播,让观众随时随地在任何场景都可以观看。
新视角,第一季我们尝试讲村落的故事,第二季我们以东方色彩为命题切入,我们用东方色彩来定义地貌以及村落。《了不起的匠人》第一季以“不辜负”为题,第二季则以“登场了东方美”为题,用极致的语言让观众看到原来东方这么美。
新故事,我们尝试不同的讲故事方式。第一季我们会找到村落里的老中青三代,用三家人的故事讲述在村落里的生活。第二季我们用一条主线把村落里的所有东西串联起来。《了不起的匠人》是讲匠人的喜怒哀乐,《了不起的村落》是讲村民的悲欢离合。
我们认为观众在观看节目的时候,是在寻找一种自身的对照。喜欢这个片子是因为它感动、惊艳到了观众,让观众能久久回味。找到与自己的对照,这就是一种动情。我们认为这是能够让观众迅速喜欢片子,理解片子,从而主动为片子做一些传播的理由。
新知识,例如片子里会讲到为什么要散养这个牲畜,因为这个牲畜的脾气很不好,一围的话就会自杀。
每一期节目出来我们都会做复牌,看观众更喜欢哪样的题材,看到什么样的点会评论,抒发自己的感受。我们会研究他们的喜好,根据喜好来做非常精致的片子,然后讲述非常传统的题材。
中央广播电视总台新闻中心新媒体部
《初心》节目执行总编导 余腾龙
这是央视首次制作关于习总书记的人物专题片,首次放在网络上。原创微视频系列《初心》是从“初心”这个轻巧而接地气的视角切入,追溯了总书记初心的形成脉络,梳理的是总书记从梁家河、正定再到宁德的历史渊源。
一、为什么会做这样的短视频?
央视是一个传统媒体,作为媒体就是要尽可能的缩短信息与人的距离。无论是网络、电视、杂志、报纸都是希望触达到每个人的身边。当下是视频的风口,也是移动的风口,我们也在做一个开创全新未来的尝试,因为视频的未来是移动,移动的未来也是视频的。
我们的时政微视频充分发挥“三微一端一平台”传播矩阵的全网影响力,在各平台推出,由网信办全网推送,48小时全网推送阅读量突破10亿。作品的长尾效应显著,成为主体主线报道的现象级作品,全网传播量达到12.36亿。至此也给我们很多的启示。
这个微视频之所以能有如此高的点击观看量,是因为在历史长河中我们很难见到总书记的另一方面,包括他过去做过的事情。看过以后,才会发现他今天的执政理念是与过去一脉相承的。
创新立意,小切口展示大主题,这是我们做的突破。
二、从传统媒体到新媒体的变革
较于电视媒体,网络视频的发展带来了视频生产主体的多元化,用户收视行为的个性化,收看与社交的互动化的转变。通过对收看行为的精确监测,我们更多的体会是视频生产机制的变化。
社交化变革是视频化、移动化、社交化共同作用下的变革之一。从公享到私享的变化,网络媒体入口属性的变迁,过去的门户网站是面向所有的用户,是大众的、分享的,而微博微信等带有较浓重的私人化色彩,是个人化私享的,今天的门户网站和新闻客户端也在进行公享到私享的改造。私享是为了更好的减轻人们的信息负担,减少信息获取成本。如何让私享的“小灶”也获得公享的“大灶”的营养,是网络媒体始终要把握的一个平衡。
在《初心》之后,我们也做了很多的努力,包括选题方面,像《读书人》就是《初心》第一篇梁家河的延续,另一个《马上就办》也是对《初心》宁德篇的回溯。
除了时政选题之外,我们也做了一些社会选题的尝试。一个是关于南京大屠杀的微纪录片,一个是关于八一的微视频,还有今年5.12十周年我们做的一个专题。
主持人:中国人民大学新闻中心主任颜梅
对谈人:
中国电视艺术委员会副秘书长 易凯
中央广播电视总台新闻中心新媒体部 、《初心》节目总编导 余腾龙
《最美中国》制片人、阿里巴巴文化娱乐集团大优酷事业群旅游频道总监 钱江川
《了不起的村落》执行制片人、导演 陈傲
Q1:以微纪录片崛起为代表的现象对整个文化传播带来怎样的变化?
易凯:这样的一种方式会让我们更多人接受到生活的美好,感受到生活的气息。时政类的短视频能有12.36亿的播放量说明了这种内容是人心所向的。这样的传播给我们带来的是善美,让我们看到生活中的正能量、大情怀,像《了不起的村落》,让人真的是能看到“记得住乡愁”和“看得见的建筑”,以这种记录方式让更多人认识到祖国的山河之美,了解到山河里的村落文化,让每个人心中最柔软的部分都有所体现。
我相信大家更喜欢看到的还是美好的村落、风光、人情,而不是很庸俗的视频内容。现在的微视频传播,需要正能量,尤其是这种微纪录片的传播,可能会给我们带来更多信息价值,更好的提高我们的人文素养。
Q2:为什么《最美中国》会采用这样一个富有山水意境的创作理念和手法?
钱江川:我认为纪录片本身是一个比较辛苦的行业,需要一个人能耐得住寂寞。
做内容的人都在寻找一个切入口,要和别人做的东西不一样,走不一样的路。如何对《最美中国》做诠释,用什么来衡量,我们发现有一个很古老的东西是契合的,那就是中国的节气。第二个契合点是少数民族的古老节气和节日。我们的拍摄视角也比较独特,我们用大量航拍来诠释《最美中国》。
除了要生产内容,还要想办法去解决内容的成本。在第二季时,我们有商业合作伙伴大众途观,在未来,我们也找到2B的生产出口,包括和片子本身的气质有比较好的结合的那种。
纪录片要归结于故事,如何讲好故事,如何刻画一个人物,并通过特有的镜头和语言表达出来。航拍是独特的视角,未来大家看到的所有节目都可以通过航拍解决。
Q3:用三个关键词描述优秀纪录片
陈傲:一个好的微纪录片,有四个关键词。
第一、视频产品的质量,我们的视频要做到电影级别,用电影广告的画面去做纪录片。
第二、故事,我们一直在探索如何讲一个完整的故事。
第三、情绪,微纪录片因为时间很短,它的内容更集中,更需要爆发力,要在非常短的时间内抓住观众的眼球。观众在看一个视频节目的时候就是感受到影片传达的某种情绪,所以需要做情绪爆满。
第四、深刻的主题,应该通过短视频讲什么样的主题。
余腾龙:去专业化,少废话、多共鸣、有担当。
第一、少废话,报选主题的时候能不能用一句话把这个故事讲出来,如果能说出来就可以再讨论,如果无法用一句话说明白就要回去再创新、再修炼。
第二、多共鸣,一条片子很难去捕捉到那么多人的眼球,就算只有一小部分人看到也是成功的,因为这已经完成了传达信息以及情感认知的过程。
第三、担当,要肩负传播以及弘扬正能量的责任,要把净化网络文化环境的“大旗”扛下去。
钱江川:角度,现在的视频内容十分庞杂,无论是综艺还是纪录片,大家都在寻求更垂直细分的领域,如果切入点不够小不够齐,会“淹没”在很多的视频里。
温度,要讲好一个故事要有共鸣,要别人有感动。不光是要在内容上感动人,在节奏上也要有所把控,要在最短时间内打动别人。
传播,做得再好的作品如果只有几个人看,在传播上是失败的。需要在视频里提炼出爆点,才可以形成非常有趣的或者说有感染力的标题,然后再配上能极大地引起观看欲望的图片,才能触发用户点击。有了点击、有了温度的打动才会形成转发,才会形成第二次关注。所以微视频也好,纪录片也好,个人的角度要从这个传播上抓住。
易凯:小成本、大情怀、正能量,简称小大正。